全幅与中幅(四)


本文是《全画幅和中画幅系列》系列的一部分:


(本文成文于2018年11月)

玩了中画幅大画幅一段时间,对非技术中画幅胶片相机的优势非常困惑。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懒人版结论是,不考虑技术相机的话,中大画幅唯一的优势就是能放大,能放巨大。除此以外相比全幅并无可感技术优势。下面是我的具体想法。很长,在反驳前可以只看感兴趣的点。

综合调研结果,中画幅相比于全画幅的可能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首先讨论胶片相机,最后讨论一点点数码。注意在这个问题里我们有几个讨论的前提,首先我们只考虑全幅和中幅的视角相同的情况,然后我们假设全幅和中幅的照片都打印输出到一样大小。为了讨论方便,下面全幅以50mm f/1.4的镜头为例,中幅以66画幅为例,因为66胶片的对角线是全幅的2倍,所以对应的相同视角的镜头是100mm。

  • 关于浅景深(大光圈):一般认为中画幅机器景深更浅,但这些讨论其实有很多前提。在我们前面叙述的前提下,因为大家都打印成相同大小,所以弥散圆的绝对直径并不重要,关键是弥散圆相对于底片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景深"或者说背景虚化的程度和通光口径成正比。比如全幅50/1.4=35.7mm比M43同视角的25/1.2=20.8mm的景深就要浅,虽然后者f值更小。因此全幅50/1.4的镜头从等视角等景深的角度看,对应的66中幅的镜头应该是100/2.8。但相比于全幅各厂都有的50/1.4, 50/1.2,66的类似镜头相当罕见。比如哈苏-蔡司的80mm f/2.8景深其实更深。150mm f/4可以一战,但视角相差就很大了,相应的全幅是75mm/2,这方面全幅的f/1.4并不罕见,甚至f/1.25都有,中幅还是比全幅景深深。所以,在大光圈浅景深的角度,虽然同f值的情况下中幅景深更浅,但因为中幅镜头最大光圈做不到全幅这么小的f值,所以中幅相比全幅并不占优势(有一些例外,比如4433数码中幅有110mm/2,这个我们在数码部分讨论)。
  • 关于衍射极限(小光圈):另一种观点是中幅因为底片大,所以可以承受更小的光圈带来的散射。但定量分析可以发现这也是不对的。诚然,艾里斑带来的弥散圆的绝对直径正比于光圈f值,但首先因为我们是放大输出到相同的大小,所以我们对弥散圆相比于胶片的比例更感兴趣,这个值正比于光圈的绝对口径。然后在实用角度出发,讨论衍射极限的时候,我们需要看景深相同的情况而不是同光圈f值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全幅50mm f/8的等效参数是100mm f/16。两边绝对口径是一样的,所以艾里斑的影响也是相同的。中幅对全幅在同景深同视角同输出大小的情况下,在衍射的控制上面也没有优势。
  • 关于广角:透视关系只和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有关。中幅相机等视角的镜头和被摄物体的距离与全幅也一样的,所以透视也没有变化。
  • 关于拍摄习惯:有一种说法是中幅逼着你慢下来,因为每个照片的拍摄成本都很高(时间+金钱),所以会慢慢思考。这个个人没有体会到。。我的体会是如果全幅瞎jb拍,到中幅的时候还是瞎jb拍。。用中幅+三脚架可以出大片,用全幅+三脚架也可以出大片。
  • 关于放大:这个中幅的优势很明显,可以放得更大而不糊/不噪/不断层。
  • 关于技术相机(移轴,沙姆定律):这个某些中幅技术相机和大画幅相机的确有优势,比全幅的移轴控制更灵活。
  • 关于数码
    • 关于动态范围:这部分胶片可能不明显,但数码中幅因为像素往往更大可以搜集到更多的光,所以well capacity也比较大,因此位深更高,动态范围更高。
    • 关于信噪比:因为数码中幅的像素往往更大,所以信噪比也更高。但这到底有多少优势也比较难说,因为信噪比主要是暗光摄影的时候有用。但中幅的光圈做不大,数码的底也做不大,所以跟全幅往往也是互有胜负,要看具体的镜头和系统。

总结:中幅对于景深控制除了个别镜头以外并不比全幅更浅,也不能在不牺牲衍射画质的前提下获得更深的景深。如果不看技术相机的话,主要的优势都集中在放大上:放大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分辨率/动态范围/信噪比的裕度可以吃。如果就是在屏幕/8x10的大小的输出介质上看,中幅其实对全幅根本没有可感优势。从景深控制等角度来看,全幅其实就是最好的均衡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