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在摄影中的意义和用法

焦距对老法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了。主要想用这篇文章来澄清一下焦距中间常见的一些误解,以及如何利用焦距来达到摄影中想要实现的效果。懒人包:焦距本身严格等价于裁剪,焦距不改变透视,长焦不会带来压缩感。带来透视的只有站位的差别,离得远才带来压缩感。

为了搞清楚焦距对照片有什么影响,首先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我拿了两个随便什么东西(这里用的是胶卷),大小一样,前后摆开,然后在同一个地方用iphone 11 pro的三个镜头分别拍摄:

13 mm

13mm (0.5x)

26 mm

26mm (1x)

52 mm

52mm (2x)

可以看到随着焦距的增加,物体越来越大了。而如果我们把三个综合起来看的话,会发现其实26mm和52mm的照片可以看作是对13mm的照片进行裁剪的结果:

Focal length is cropping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焦距就是裁剪。焦距越大,裁剪的越厉害。注意在上面的图中间除了裁剪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改变,后面的胶卷的高度始终是前面的3/4,胶卷后面的背景也没有改变。这看起来好像很直观,那在摄影里面怎么用呢?一个直观的想法是,要拍的东西太小了就用长焦 ,太大了装不下了就用广角。所以风光一般用广角,打飞机打鸟一般用长焦。这种思路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其实有更深刻的用法。下面我们来继续这个实验。

之前我们所有的拍摄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进行的,那如果我们往前走一点,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尤其是看下面的这个52mm拍摄的图。可以看到后面的胶卷的高度大约是前面的4/3。如果我们往前走一点,还会是这样吗?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可以先猜一猜。其实道理很简单,近大远小嘛。我们现在的位置类似下图中的实线,想要走到虚线那里去:

What if we walk a few steps ahead

近大远小其实就是简单的相似三角形,初中大家都学过。两个相同大小的物体,A是B距离的两倍,那看起来A就是B大小的一半。我们向前一步走以后,从上图可以看到基本上离后面的物体的距离就是前面物体距离的两倍,所以后面的胶卷的高度应该也是前面的一半才对。我们来看看:

Oops object too big

诶卧槽,现在物体太大了,装不下了。那我们只好换成26mm的镜头把它装下。反正根据上面的实验,切换焦距仅仅改变裁剪,对于里面的内容并没有改变。

Now it fits

诶!感觉后面的胶卷变小了呢!现在真的看起来的大小就是前面的一半了。我们再往前走走,这下就只能用13mm的镜头才能装得下了:

A few more steps

A few more steps

变成只有1/3大小了呢!总结一下:

A breif summary

可以看到,随着我们逐渐往前走,前背景和我们的距离的倍数(后面的胶卷离我们的距离除以前面的胶卷离我们的距离)逐渐变大,所以一方面前背景之间的大小差异逐渐变大,一方面前背景之间我们感觉到的距离也在逐渐变大(比如你看最近的时候拍的那张图前背景之间感觉非常远,但最远的时候前背景之间好像差不多远)。这个叫做透视关系。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不同的焦距只是为了方便。造成透视关系不同的原因不是焦距不同,而是距离不同。即使我们都用13mm拍摄,然后把中间裁出来使得前面的胶卷的大小大致相同,最终的观察也是一致的。

所以在实际摄影创作的时候,广角和长焦的用法在“塞进去更多东西用广角”,“放大东西用长焦”以外,更高端的方法是辅助透视。而透视是风光摄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长焦也是非常好的风光头。比如我想拍摄一个雪山前面有西雅图的天际线的照片,想要楼房和雪山差不多大(至少不能差别太远,如果照真实比例拍摄100米的楼房只有3000米的雪山的1/30完全看不见了)。这时候就要让我们离城市建筑的距离有一些,但还是比离雪山的距离近很多。在查阅地图以后最终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Map 1

去转悠了一圈以后找到一个机位,拍出来效果是这样:

Photo 1

类似的还有这样的比例关系:

Map 2

出来的片子是这样的:

Photo 2

而比如我们希望前背景有真实的大小比例的话,就需要在远处直接用长焦了:

Photo 3

所以可以认为: * 想要强调前背景大小差异,看上去很远的话,就站得近用广角拍。 * 想要弱化前背景大小差异,压缩距离的话,就站得远用长焦拍。

再次注意这里的透视变化不是焦距导致的,而是站位导致的。“焦距决定透视,长焦带来压缩感”,这是一个广泛的误解。

希望能带来启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