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日轨拍摄的实验

一切来源于这张北野谦的图:

Suntrack motivation

我没什么文化,就觉得雾草这也太吊了,妈妈我也想要。想拍出这样的图的首要前提当然是要有类似的美景/构图,不过这种照片也有很强的技术性。为了避免以后真正拍摄的时候浪费景色,就先做了一些日轨拍摄的实验,争取在技术上先准备好。在这里分享一下相关的实验。

首先要拍类似的长曝光有两种技术路径,一个是数码一个是胶片。数码相对来说比较直接,就延时摄影然后PS整成一张照片就好。唯一的顾虑是,现在的相机很多都是无反,在取景的时候传感器没有反光板的保护,是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而且在充电状态)的。只有在按动快门的时候才会拉起快门帘幕,清空电容,开启快门曝光,关闭快门读取,然后常开启快门回到取景状态。所以我们需要避免相机长时间对着太阳取景,以避免损伤传感器。我用的相机是Leica SL,在研究了一下它的延时拍摄模式以后我发现在等待的时候整个机器的电源都是关着的,所以我猜测此时快门是关闭的。铤而走险拍了一次以后发现传感器没烧掉。如果你用其他相机的话可能需要调研一下。

数码相机的延时拍摄就比较简单了。拍摄延时视频以后在PS里面堆栈取平均,然后。。哎?卧槽?太阳呢?

Digital average

好吧大概是跑的太快,被平均掉了。。所以需要做两个图层一个在堆栈的时候选max,这样太阳就能出来了。一个选mean,让其他景物自然且干净。然后把max的太阳的部分擦出来。搞定!

Digital max

和原图相比,我们的太阳怎么粗了这么多。。这是因为数码相机对过曝非常敏感。一旦过曝就怎么都救不回来了一片死白。正常的思路是应该进一步降低曝光。但这里的光比实在太强,我们其实已经把曝光降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了,完全靠吃宽容度+堆栈把暗部拉回来。单张原片见下图,可见因为数码相机宽容度的限制,不论是增加曝光还是减少曝光都会损伤画质。

Digital single

如果真的想继续改进的话,其实可以延时的时候每张做包围曝光,或者后期的时候手工把太阳P小(类似天文摄影中的缩星)。我们这里暂时就不尝试这些方案了,因为我们毕竟还有胶片这条路。

胶片之前在这个答案里面讨论过。主要思路就是用小孔/ND镜/倒易律失效来满足长曝光。我做了几个尝试:

首先是f/64光圈+ND1000+吃负片宽容度。一开始测光的时候发现,如果用f/64+ISO 100+ND1000+2小时曝光的话,胶片其实只过曝了两档。虽然C41本质上没有减冲(我用的彩负),但硬吃两档宽容度对C41来说应该毫无压力。所以我就试了一把。。

Film trial 1

facepalm。。过曝过到姥姥家,也因此严重偏色。究其原因,是因为我测光的时候是对着阴影测的 [捂脸] 然后光比这么大的情况炫光也明显,暗部也毁了。计算了一下发现,如果减个3-4档曝光也许可以得到比较靠谱的照片。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如此过曝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得到相当类似北野谦的细细的日轨。这说明我们胶片的大方向是有希望的。

既然f/64的镜头不行,那就用小孔吧。用的还是0.6mm直径的小孔,像距打到125mm,得到了一个f/210的"镜头"。再套上ND1000,设备类似下图:

Film gear

Film gear

额。。透明胶什么的细节不用在意。这种设定下曝光2个小时考虑到倒易律失效其实是欠曝一档的。冲出来以后果然密度比较薄。但扫出来还可以,长这样:

Film trial 2

我比较惊喜的一点是暗角是不存在的,这点比北野谦的原片还要好(如果他不是因为艺术原因加的暗角的话)。锐度显然不能和镜头比了但是缩小了看也还不错。可能是衍射的原因,日轨相对比较宽但比数码还是要好了很多。

所以基本的结论是,要拍摄这样的日轨照片,技术上有两种路线:

  • 一种是镜头+胶片。此时可以用两层ND镜叠加(比如ND1000 + ND8)。此时的分辨率会很高,但多层ND叠加会带来严重的暗角。我怀疑北野谦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方案。
  • 一种是小孔+胶片。此时只要一层ND就可以了。此时分辨率相对镜头会有严重下降,但没有暗角的问题。

至于数码路线,考虑到烧毁传感器的风险以及对过曝的过分敏感,目前不是特别推荐。

等下次真的去景区出摊的时候,打算带上新买的多层ND镜,用镜头试一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