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次失败之后,它选中了你看到的那一个

在谈AI和创意之前,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 今天的大多数AI系统,在创意这个维度上依然是拙劣的。它可以模仿已有风格、组合已有素材、生成大量看似不同但本质相似的变体;但要说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创作者一样,理解模糊的目标、识别什么值得做、什么是新意,还差得远。

这不是能力的限制,更像是训练目标的选择。 我们如今主流的模型训练路线,集中在听懂人话,而非自己想主意。AI被训练去分解复杂任务,逐步执行,少走偏差——这正是 instruction-following 的核心:给出明确任务,减少意外行为。这也是它表现最好的部分。你说修个bug,它会修;你要总结一份会议记录,它能迅速给出清单。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从未认真训练AI去创意。

也许我们默认了这件事:创意太难,它是人类最后的堡垒。

但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而变化的起点,不是AI变得更聪明了,而是它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同时脱离了人类的节奏。 我们正面对一个技术系统,它虽然不擅长想,却可以靠速度和并行,把创意这件原本稀缺的事情变得不再稀缺。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可能比AI变聪明更有颠覆性。

创造过程的物理结构正在崩解

过去,创造的路径大致是这样的: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出发,慢慢落地成一个产品。你调研、构思、写文档、设计交互、安排实现,投入大量人的时间和协作成本。即使是敏捷开发,也通常以周为单位。一个小想法,跑完整个流程,可能要三到四周。 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线性协作链条。它慢,但我们早就适应了。

AI打破的,不是其中某一个环节,而是整个物理结构。 在AI辅助下,现在可以一小时内生成原型、两小时后上线真实页面、当天晚上就收到用户反馈。这个周期不只是更短,而是短到足以摧毁原来的节奏体系。创意不再需要排队,验证不再需要等待。设计、实现、验证,这些本该分开的阶段,开始彼此嵌套,混合,重叠。 我们开始进入一个不稳定的新态势:想法和实现之间的边界正在崩解。

当反馈的速度足够快,许多以往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开始被反复实验取代。你不再需要对一个方案论证半天,而是生成十个版本,投出去试试效果。你不再执着于先想清楚做什么,而是先做一点,再看结果。

行为先行,解释随后。

不是理解力的胜利,而是偏向行动的胜利

这里有一个反直觉的悖论:AI不需要特别理解某件事,也能完成它。 它甚至可以在对整体几乎无知的情况下,交出局部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你让它生成一支广告,它未必知道什么是好广告,但它可以一次性生成一百个版本,去不同平台试投,回来后自动选出CTR最高的那个。 这背后不是洞察力,而是执行力。 不是顿悟,而是密集的、无疲劳的、高频率的试错。

AI所代表的,是一种偏向行动的系统倾向(bias for action)。而这个倾向,正好击中现代创造的一个盲点: 我们在决策前总是争论,在执行前总是拖延,在确定前总是怀疑。 而AI不会。它不辩论,不焦虑,不内耗。它直接做。 它用规模和速度,把人类思考的惯性边缘化为一个可选项。 这是它的决定性优势。尤其在创造这种本质上无法预判效果的领域里,先做出来往往比先想明白更有效。

这不是智能的胜利,而是系统结构的胜利。 是速度与规模本身,作为一种物理机制,对创造逻辑的颠覆。

当时间被压缩,空间被展开,创造变成另一种事

这个变化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

  • 时间维度被压缩:原来一个想法从诞生到验证,要以周为单位。现在,是小时甚至分钟。原来要等结果出来,现在结果总在你前面。
  • 空间维度被展开:原来只能做一个版本,小心翼翼;现在一次性生成几百种方案。你不是在选出最好的,而是在观察哪个自然存活。

这两者相乘,产生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态势: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遍历+筛选代替深思熟虑的阶段。 不是每一件事都值得设计,而是每一件事都值得尝试。 不是每一个选择都靠判断做出,而是让现实反馈决定胜负。

创造从线性推进,变成了动态反馈驱动的搜索系统。 它不再是你有一个明确目标然后努力实现,而是你定义一个空间,然后允许系统在其中演化出结果。

所以人类在这其中,是谁?

如果AI负责生成、测试、验证、优化,那么人类还剩下什么?

这里有几种可能的角色切换:

  • 从创作者转向边界设计者:你不再写出那个最棒的想法,而是决定哪些方向值得尝试;
  • 从执行者转向反馈解释者:你分析为什么一个效果好,另一个不好;
  • 从判断者转向目标定义者:你负责告诉系统什么是好,而不是自己找到好。

你不再是整个系统的主导者,而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 而这也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参与方式:你构建一个可演化的环境,而不是亲自雕刻结果。 但这也意味着,你不再能完全预测产出,也无法以熟悉的方式控制过程。这是技术向你提出的要求:放弃一些掌控,换来更大的可能性。

这不是一个趋势,这是一个断裂

很多人把AI的影响看成一个渐进式曲线。今天是自动补全,明天是代码生成,后天是自动写稿……似乎可以线性外推。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尺度去看,它不是线性的,而是相变式的。 就像水加热到100度时突然沸腾,AI不是慢慢改变创造,而是当它的速度与并行度达到某个阈值时,整个创造逻辑本身发生了转折。

你不是在做出产品,而是在驯养一个系统,让它产出你期望的东西。 你不是推进项目,而是在维持一个开放环境,接收那些有潜力的意外结果。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接受创造不再属于单点的天才与决断,而是一个可以组织、结构化、调控的过程。

也许我们不应该再问:AI能不能拥有创意?这个问题本身,已经变得多余。 更重要的是:我们创造的行为,已经被AI参与后的时空结构,彻底改变了。

现在,创意可能不再是想到一个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而是构造一个能不断生成、验证并筛选出有用变化的系统。它不依赖灵感,而依赖结构。它不崇尚一锤定音,而接受进化中出现的涌现。 如果说以前的创意像写诗,那么现在的创意,像建一个温室。 里面会长出什么,不完全取决于你。 你只能调控光照、湿度、土壤,然后等待,观察,选择。

我们曾经相信创意只能来自人类的经验与直觉。 但也许创意从来就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结构中可以发生的事。

AI没有成为诗人,但它改变了诗发生的方式。 而我们,正站在这个结构性变化的临界线上,既不是上帝,也不只是用户, 而是被邀请进入这个新演化系统的设计者之一。

你准备好了吗?

注:本文的观点、内容、框架和全文都是由AI在梳理我在这周做过的所有录音中自主提出的。我所做的事情是给它启发式的提示词、在它给出的选项中做出决策选择,并且给出详尽的feedback。除此之外,本文百分之百由AI完成。我的prompt和交互过程参见此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