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碎碎念(一)—— HiFi科学派

这个系列的缘起是,又到冬天了,本地天天下雨,天文摄影的远程台恢复遥遥无期,所以开始搞一些新爱好。摄影是视觉,咖啡是味觉,剩下的就是听觉了。我玩耳机也玩了十多年,但从来没有系统性学习和思考过。所以趁这个机会做一些思考,在这里记录一些心得。HiFi圈基本上可以分成玄学和科学两派,但就像我马上要喷的,后者我更愿意称为迷信科学派,想得太多学得太少。这个系列可能会是两边都喷,但反正玩这个主要也是自己开心,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价值观。

本期正文开始。

HiFi玄学多早就出圈了,火电暖,水电透。所以以鬼斧神工119为代表的理性HiFi派逐渐有了更多的影响力。抛开鬼斧的非理性言论,他的基本观点是:器材素质是可测量的,金标准就是哈曼曲线 [注1]。耳机/音箱跟哈曼曲线越接近,素质就越优秀。我很支持定量测量器材的技术路线,但在这个观点里我没看到的一个东西是trade off。只有一个指标的东西是很好优化的,做工程为什么难,主要是因为有多个维度。跟点天赋点一样,这个上去了那个就下来了。到底怎么点,怎么对不同的情况/人做不同的trade off,这个是看真功夫的地方。但鬼斧的世界观里,只有一个维度,就是频率响应。一切都很简单很完美,评测只要看这个曲线,厂商只要去fit这个曲线。如果一个耳机/音响先天素质差,只要用软件(EQ)修正频率响应,让修正后的曲线是哈曼曲线,40块的地摊耳机跟40万的大奥差不离。这种理想化简单化的世界观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甚至有种看到富人白花钱的爽感,但总让做工程的人本能地觉得哪里不对。[注2]

纵观国内外,有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少。他们追求完全平直的放大曲线(放大器就应该是一条带增益的导线),完全贴合哈曼曲线的音箱/耳机。他们的评测(应该叫测量)里,充斥着200美元的设备反杀老牌HiFi厂商三四千美元设备的例子,尤其是老烧津津乐道的R2R DAC和电子管放大器更是排在器材榜的最底端。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Audio Science Review (ASR)的老板。他97年就是微软多媒体系统的VP了,虽然放在这里跟鬼斧相提并论有点侮辱… 我也根据ASR的推荐买了一个他们极度推荐的200美元级别的耳放,但真的一耳朵退烧。一下就确认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所以开始怀疑他们的理论是不是有些问题。

回过头想,玩音频的和玩视频/显示器的真的很不一样。买显示器钱主要花在色准上,色彩偏差越小越贵。买耳机钱却(至少在目前)主要花在音染上,除了极个别例子,高端耳机的曲线那叫一个群魔乱舞。从理论上来说,我相信这个东西真的可以完全用软件模拟。声音的反射,散射,相位,定位也都是很简单的物理过程,没道理不如视觉做得好对吧。但就很奇怪,视觉器材和听觉器材的商业方向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两端。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注1:关于哈曼曲线:2012年,哈曼公司希望开发一种间接的指标来衡量人的听感。这样厂商设计耳机/音箱的时候,就不用反复招人来评价耳机然后迭代了,就可以直接针对这个指标优化,速度会快很多。它的设计目标就是,在双盲测试里,如果一个人对一个耳机/音箱听感打分更高,那它的这个间接指标也应该更高。它做了很多测试,最终发现1. 这样的指标其实很难做,因为众口难调,有人喜欢死灵摇滚,耳机里没个重低音就活不下去,有人喜欢柴可夫斯基,啥都来个动词打次还得疯了。2. 但如果给听众继续分组的话,比如死灵摇滚一组,古典音乐一组,人声一组等等,还是可以做出来一个这样的指标的。所以哈曼公司推出了这样一个频响曲线,说如果你属于这个组,那么如果一个耳机和这个曲线越接近,那么你会有越大的概率喜欢它。3.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哈曼公司进一步发现,即使是同一组用户,这个曲线随着年份也会有不小的改变。所以它又每几年会发布一个更新。所以说统称是哈曼曲线,其实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年份已经有几十条曲线了。

注2:根据这一点否定科学派的观点是不够的,这里只是解释为什么觉得这里面哪里不太对。后续文章会具体介绍更多的心得和思考来说明为什么我不赞同这个派别的观点。关于鬼斧这个人,主要争议在于他的观点无法证伪。如果有人争论说这个耳机或者音箱不符合哈曼曲线,为什么我听着就很好。他会说因为你没有受过听音训练。这样他的观点非常非常难证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