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油车的底盘操控之争和技术路线

最近在微信群里,参与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关于油车和电车底盘与操控设计的讨论。我因为之前对这个领域比较感兴趣,做过一些调研,正好趁这个机会把之前学到的一些知识和主观的见解沉淀下来。一方面方便以后自查,一方面也看看能不能启发大家。

网络上关于电车和油车在操控性上的争论,常常呈现两个相互矛盾的极端。一方面,是新技术带来的颠(乍)覆(乎)性叙事。从比亚迪云辇那样的主动悬挂系统,到多电机布局的电控四驱,似乎都在具体指标上碾压油车。另一方面,是来自真实世界的驾驶反馈。不少大佬车友,尤其是性能车主认为,电动车的实际驾乘体验,尤其在人车合一的层面,与优秀的燃油车仍有差距。

这也曾经让我非常困惑。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技术与体验之间的断层?是电车的市场宣传话术,还是油车车主听不到发动机声音就不爽的偏见?电车和油车在车辆动态/底盘工程设计上有哪些根本差异?

这篇文章,就是我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我想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首先探讨底盘工程这个系统任务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然后,分析工程师们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各自拥有的武器有哪些;最后,再将油车和电车置于这个框架下进行分析,理解它们为何会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领域的从业人员,这些观点更多来自我的调研、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

第一章:底盘工程的目标——在妥协三角中寻找最优解

要评价一套底盘系统的好坏,首先需要明确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向认为,工程的核心是平衡(trade-off)。而底盘工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三个相互制约的核心目标中,根据车辆的预设定位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三个核心目标可以看作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舒适性、操控性和稳定性。

  1. 舒适性:隔离振动。舒适性是底盘工程最基础、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底盘和悬挂发明的最初原因。现代底盘往往针对人体尤其敏感的特定频率的振动进行弱化(damping),大致是垂直方向的4到8赫兹和水平方向的1到2赫兹。一套以舒适为导向的底盘系统,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弹簧、减震器、衬套等等工具,尽可能地吸收和过滤掉这些频段的振动,把车内成员与颠簸的路面隔离开来。
  2. 操控性:响应意图。当底盘满足舒适性的要求之后,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家用车。但是诸多以运动为取向的老司机们还是希望在操控性上更进一步。就是俗话说的指哪儿打哪儿。具体地说,这包括精准线性的转向反馈,车身在加速、制动和过弯时敏捷可控,甚至到有点玄学的车辆和司机的沟通感上。用科学的话来描述就是整个车辆的动力系统能否清晰地传递轮胎抓地力的状态和极限,让司机建立起驾驶的信心。
  3. 稳定性:保持姿态。当我们逐渐开始试探和突破车辆状态的极限以后,稳定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要求汽车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预设的行驶轨迹。比如高速直线行驶时对侧风要有抵抗能力,在弯道中要能抑制车身过度侧倾,以及在紧急避障等激烈操作中车身姿态能否快速收敛,避免失控。

这三个顶点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为什么是三角形,主要是因为这三个目标在物理上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比如,一套为了舒适而调校的非常柔软的悬挂,在高速过弯时就很难抑制车身的侧倾,从而牺牲稳定性。反之,一套为了赛道操控而设定的非常硬朗的悬挂,在日常道路行驶时仍然会有清晰的路感,无法过滤细碎的颠簸,舒适性就特别差。因此,任何一款车的底盘设计都是在这个三角形内的权衡与取舍。

具体地说,一辆豪华轿车,比如劳斯莱斯,它的设计目标就是将舒适性这个顶点推向极致,同时以稳定性作为底边。至于操控性,只要能做到平顺、安逸就够了,没有必要追求人车合一的沟通感。(毕竟谁会 care 雇来的司机的心理感受呢?

一辆超级跑车,比如法拉利,则会完全倒向另一边,它的目标就是把操控性最大化,并且以稳定性做保障。舒适性则是可以被最大程度牺牲的,因为它的目标用户所需要的就是未经修饰的路面信息,而不是一边下赛道一边开会。

一辆高性能运动车,比如宝马 M3,面临的任务则更为复杂。因为买这个车的大多数是穷逼(划掉)也要当家用车开。所以它往往需要在这个三角中获得尽可能大的面积。它又要满足车主在城市日常通勤中的舒适性的需求,又必须能在周末的赛道日或者跑山中提供操控与稳定。而这也是底盘工程中最挑战、也最吃工程师水平的地方。

第二章:工程师的工具——从战略布局到战术执行

在明确了底盘工程的目标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来梳理工程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手中所拥有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定义问题源头的战略层,其次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战术层。

2.1 战略层:质量排布的艺术

底盘工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步,是对车辆最重的几个质量块进行布局。这个决策奠定了一台车最原始的物理特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后续所有战术工具需要去应对的力学模型。

在燃油车的设计中,工程师们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来排布最重要的三个部件:发动机、变速箱和油箱。它们的位置、形态与连接方式,共同塑造了一台车的基础性格。正是这种布局的自由,催生了汽车工业史上几种经典的驱动形式。

前置后驱(FR) 是追求平衡的经典范例。以宝马3系为代表的车型,它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前后轴50:50的理想重量分配。为了这个目标,工程师会将发动机尽可能地后移,使其重心落在前轴之后,变速箱则深入车厢地台,甚至将电瓶安置于车尾。这种布局实现了任务的明确分工:前轮专司转向,后轮专司驱动。当车辆加速,重心向后转移,进一步增强了驱动轮的附着力;而在弯道中,四个车轮的负载分配相对均匀,使车辆的动态响应呈现出一种可以预知的线性特征。驾驶者能清晰感知从转向不足到转向过度的渐进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沟通感与驾驶乐趣。

中置后驱(MR) 则是对物理定律的极致应用。几乎所有超级跑车都采用这种布局。它唯一目的就是把车辆的转动惯量降至最低。类似花样滑冰运动员收紧双臂便能加速旋转,中置引擎布局将最重的发动机与变速箱紧密地布置在车辆的几何中心。这使得车辆在改变方向时需要克服的惯性最小,从而获得无与伦比的敏捷性。驾驶者的每一个转向输入都能得到即时响应,车身几乎不存在动态迟滞。当然,这种极致的灵活性也意味着极为狭窄的操控极限,一旦失控便难以挽回,对驾驶技术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后置后驱(RR) 更像是一部逆天改命的工程传奇,而保时捷911是它唯一的英雄主角。从物理学上看,将沉重的发动机悬于后轴之后,无异于在车尾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钟摆,时刻威胁着车辆的稳定性,早期的911也因此留下了难以驾驭的恶名。然而,保时捷的工程师们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智慧与这个天生的物理缺陷相抗衡。不断加宽的后轮、设计精巧的多连杆后悬挂、主动悬挂管理系统乃至后轮主动转向技术,所有这些工程手段的目标只有一个:驯服那个钟摆。最终,他们成功地将这一布局的劣势转化为了独一无二的优势。无与伦比的后轮牵引力带来了惊人的出弯加速能力,而大力制动时,后置的发动机又如船锚般稳定住车身,赋予车辆极其稳定和强大的制动表现。

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布局清晰地表明,在燃油车时代,战略层的布局选择充满了可能性,它是一门在自由中寻找平衡的艺术,高度依赖工程师的经验与直觉。

2.2 战术层:四大核心控制工具

当战略布局确定后,分析工程师们便会运用一系列战术工具,对车辆的动态表现进行精细的雕琢。其中有四种控制方法最为重要。

  • 几何控制:比如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和多连杆式悬挂,他们的任务是通过一套机械结构,精确控制车轮相对于车身运动时的轨迹。在悬挂压缩、拉伸以及车身侧倾的全过程中,这套结构需要控制车轮的外倾角、前束角等关键定位参数,以确保轮胎能始终以最优的姿态接触地面,从而最大化机械抓地力。
  • 能量管理:这个工具由两个关键部件组成:弹簧(例如钢制螺旋弹簧、空气弹簧),负责支撑车身重量和吸收大的冲击;以及减震器,负责抑制弹簧的往复振动,控制能量释放的速率。它的任务是吸收和释放来自路面的冲击能量,并抑制车身的振动。弹簧的刚度定义了悬挂的基础硬度,而减震器的阻尼则定义了它的韧性。
  • 电子主动控制:它的任务是用电子芯片实时监测车辆的动态和路面状况,并主动向能量管理层(例如调节空气弹簧的气压、改变可变阻尼减震器的阻尼力)发出指令。这一层级使得底盘系统从一个被动的机械结构,转变为一个能够主动适应、主动干预的智能系统。
  • 驱动力控制:这是一个强大但常被归于动力总成范畴的工具。它的任务是利用车辆自身的驱动力,来主动影响车辆的旋转动态。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四轮驱动系统,尤其是具备扭矩矢量分配功能的四驱系统。通过在弯道中向外侧车轮分配更多的驱动力,或对内侧车轮施加轻微的制动力,这套系统可以产生一个帮助车头转向的力矩,从而主动干预车辆的操控特性。

第三章:两种范式的挑战与演进

有了目标和技术手段,接下来就是把油车和电车分别放进这个框架里,看看它们各自面临的挑战和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3.1 燃油车的挑战:被机械物理限制的驱动力

我们先看油车。油车工程师手里最大的王牌,就是战略层的自由。他们可以像棋手一样,通过移动发动机、变速箱这几个棋子,从根上改变一台车的性格。想做平衡的驾驶者之车,就用FR;想做极致的赛道机器,就用MR;头铁想挑战物理定律,就用RR。

这种战略上的自由,使得油车在妥协三角中可以有非常灵活的取向。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战略选定后,油车在战术层面,尤其是驱动力控制这个工具上,就显得有些束手束脚了。

想给一台油车装上四驱,可不是加个电机那么简单。分动箱、中央差速器、传动轴,这一整套复杂又沉重的机械部件会带来几个问题:首先是增重,这对于操控永远是坏消息(划重点,下面还会再说);其次是动力损耗和油耗增加;最后是成本。更重要的是,机械结构的响应速度,天生就存在延迟。从一个车轮打滑,到差速器锁止,再到动力传递到另一个车轮,这个过程相比于电机响应,慢了两个数量级。

所以,油车的底盘工程,更像是一门在战略层挥洒创意,然后在战术的几何控制和能量管理层精雕细琢的艺术。工程师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真实道路上,一点点地调整衬套的硬度、防倾杆的直径、减震器的阻尼,去无限逼近那个由战略布局决定的理论最优解。驱动力控制更多是个昂贵且笨重的奢侈品。(除非你叫奥迪(暗示斯巴鲁打钱

而这种精雕细琢的另一面,是极高的成本和僵化的固执。每一次对减震器阻尼曲线的微调,背后都可能是漫长的供应商沟通和严苛的测试流程;想要改变防倾杆的直径,就意味着要重新开模和生产。这种依赖物理部件的调校方式,一旦定型,便难以更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车工程师想要调整扭矩分配策略或者空气悬挂的响应速度,往往只需要修改几行代码,然后通过OTA推送到全球的车辆上。这是一种根本性的敏捷度差异甚至适应性差异(挖个坑后面有机会再写文章说)。

3.2 电动车的挑战:被物理定律锁死的战略

另一方面,电车工程师面对的,是一份完全不同的考卷。

他们的战略层几乎是被锁死的。巨大而沉重的电池,除了平铺在底盘上,别无选择。同样是下棋,油车可以随便移动发动机、变速箱这几个棋子来开局,但电车的设计师老将开局就被钉死在棋盘正中央。这个限制,给电车带来了两个看似矛盾的开局特性。

一方面,是天降大礼包。所有电车,不管愿不愿意,都拿到了一个极低的重心和接近50:50的完美配重。这使得它们的稳定性下限非常高,随便开开都觉得很稳。

但另一方面,是包里有💩——巨大的绝对质量。惯性是无法被忽略的物理定律。一台两吨半的大家伙,无论重心多低,想让它在弯道里敏捷过弯,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电车底盘工程的核心矛盾就变成了:如何在战略完全被锁死的情况下,用战术层面的工具,去对抗这个巨大的物理惯性?

电车工程师的答案是:在战术层面,发动一场不计成本的军备竞赛。

  • 几何控制的升级: 油车上需要加钱选配的双叉臂、多连杆悬挂,在电车上成了标配。原因很简单,传统的麦弗逊悬挂,在巨大的重量压迫下,其几何变化的缺陷会被无限放大,根本顶不住。
  • 能量管理的革命: 空气悬挂、CDC可变阻尼减震器,这些曾经的豪华车专属,现在成了电车的主流选择。因为只有这些能主动、快速调节刚度和阻尼的智能系统,才有可能控制住沉重的车身。
  • 驱动力的精细控制: 这是电车的另一个杀手锏。油车需要一整套复杂机械才能实现的四驱,在电车上只需要多加一个电机。更重要的是,电控四驱的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并且可以对每个车轮的扭矩进行独立、精准的控制。当车辆将要转向不足时,系统可以瞬间让外侧后轮多出50牛米的力矩,同时让内侧后轮产生20牛米的回收制动力,一个帮助车头掰进弯心的力矩就凭空产生了。这种扭矩矢量控制,等于给底盘工程师开了一个巨大的外挂。悬挂系统不再需要独自承担全部的操控任务,它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被简化了:你只要保证轮胎能贴住地就行,剩下的,交给驱动力来算。

结论:两种哲学,一场逆天改命

写到这里,我想我已经可以回答最初那个让我困惑的问题了:技术的飞跃与体验的断层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答案的根源,在于油车和电车在底盘工程上遵循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

油车的精髓,在于战略上的自由与艺术。 它的底盘哲学是塑造性格。工程师可以自由地选择将车辆塑造成任何形态——它可以是优雅平衡的FR,可以是敏捷致命的MR,也可以是桀骜不驯的RR。每一种选择都赋予了车辆独一无二的、深植于机械骨骼的灵魂。后续所有的战术调校,都是为了将这种内在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因此,一台优秀的燃油性能车,给人的感觉是人车合一。你是在与一个有鲜明性格的机魂进行沟通。

电车的现实,则在于战术上的极致与科学。 它的底盘哲学是对抗天性。由于战略层被沉重的电池牢牢锁死,所有电车的天性都是稳重而非敏捷。它的强大,源于用压倒性的电子技术和计算能力,去疯狂地弥补、甚至对抗这个与生俱来的物理缺陷。它的操控,更多的是一种由代码和算法,在毫秒之间实时计算出的最优解。

这就完美地解释了那个矛盾。所以,当人们争论电车操控的好坏时,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 在舒适性维度上,电车天生就是优等生。 低重心、无振动的电机,让它在营造安静、平稳的乘坐体验上,拥有油车难以比拟的优势。
  • 在操控性维度上,电车天生就是劣等生。 巨大的惯性是它的原罪。为了逆天改命,工程师们只能选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大力出奇迹。

所谓的大力出奇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堆料,把双叉臂、空气悬挂、主动控制等所有能用的顶级战术工具全部用上;二是动力碾压,用远超油车的马力,配合精密的扭矩矢量控制,强行算出一个漂亮的过弯姿态。

所以,比亚迪云辇这些技术,并不是厂商的营销话术,它们是真实的工程成就。但我们需要理解它们真正的使命:不是为了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驾驶乐趣,而是在为一个天生笨重的躯体,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逆天改命。它能让一台两吨半的轿车,在赛道上跑出优秀的圈速,这是它强大能力的体现。但驾驶者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与车辆的共舞,而是旁观了一场由无数传感器和执行器,对抗物理定律的、精准而冷酷的战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