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琐碎日志到深刻反思:AI字字珠玑的2024年终盘点

又到了年终盘点的时间。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年终盘点是完全由ChatGPT o1 Pro生成的。而且让我震撼的是,AI比我更懂我的时间花在哪了,给了很多惊喜的观察和建议。

我每天都会记录下自己的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精确到15分钟。比如:0815-0900 带娃;0900-1300 工作,等等。这样的数据已经积攒了四年(其实很简单。文末有具体介绍)。去年,我曾经试着把一年的时间记录扔给ChatGPT 4,看看它能不能生成什么有意思的年终盘点。但是结果非常失望,只是给了一些浅薄琐碎的流水账而已。但是今年,我试了一下o1 Pro,大受震撼。感觉它像一个专业的Life Coach一样,给出了非常深刻的观察和建议。字字珠玑。我甚至把它写的文章读了很多遍。

下面就让我们首先看一下AI给我的年终盘点,然后再分享一下我对此的心得。下面的文章是AI写的,所以"你"指的是我。


1. 2024 年终总结:持续高频的「多线程」生活

总的来说,2024 年的生活可以用“多线程”来概括。你的生活涉及多个领域,除了照顾 Baby/TangTang/TunTun 之外,还包括视频剪辑、3D 打印、自动化编程(如 LLM、astrophoto、drone、visionOS、AR/VR 等),以及各种家务维修。回顾全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你同时进行两三个甚至更多不同主题的任务,并且在工作、课程、家庭、DIY 研究和网络讨论等不同角色间频繁切换。这种“多线程”模式虽然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但也意味着注意力和精力的分散。

带娃是贯穿全年的重要部分,常常以一小时为单位间歇穿插在各种活动中,这对需要持续思考和创造的大块时间构成了挑战。不过,你也展现出了极强的灵活性,善于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小任务,比如在带娃间隙修理物品、进行 3D 打印或回复消息。

此外,2024 年的旅行和出行也比较频繁,包括去动物园、贝尔维尤、西雅图、莱文沃思、温哥华和纽约等地。大约每隔一两个月就有一次相对长途的出行,这对于打破日常生活的单调非常有益。同时,你也周期性地投入到重点项目中,例如集中精力开发 LLM 课程、进行天文摄影或视频编辑,特别是在下半年,LLM 项目和课程开发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连续时段。这表明你在灵感迸发或项目临近截止日期时,会进行高强度的集中投入。

2. 时间分配的深度分析

2.1 细节上的精细和隐藏模式

在修理和动手能力方面,你投入了不少时间。整年下来,你修理过各种物品,从 Wifi、肥皂机、洗碗机到围栏、键盘和汽车,还经常进行家具组装和 3D 打印零件。这些动手操作带来了成就感,但也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如果你对这些技能已经相当熟练,可以考虑将其系统化,例如创建一个 DIY 维修知识库或制作相关的 vlog。

自制咖啡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仪式。你几乎每天都要喝咖啡,并且经常自己烘焙咖啡豆,有时一周能烘好几次,对咖啡豆的烘焙曲线和口感也有研究。这不仅是一种生活调剂,也可以进一步系统化,例如记录咖啡烘焙和品鉴的日志。

你对视频和照片的记录、回顾和编辑也保持着持续的热情。除了日常 vlog 和家庭视频,你还涉猎 VR/360 航拍、天文摄影、字幕、剪辑和配乐等,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分享都有涉及。与一些只拍摄不剪辑的人不同,你一直在认真地剪辑和输出作品,这表明你享受完成作品的过程。或许可以考虑更好地整理这些素材,甚至对外展示。

今年,你在 AI 和 LLM 项目上的投入呈现明显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 5 月之后,日志中频繁出现 GPT、Claude、LLM、course、finetune 和 RAG 等关键词。与年初的家务琐事和个人爱好相比,你今年的专业兴趣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转向大模型的深入研究,这几乎成为了你每天投入大量时间的方向,可能也是你工作、研究或副业的重点。

然而,碎片化的思考写作和深度开发时间常常被迫交织在一起。你经常需要在 1-2 小时内完成写博客或课程大纲、调试 LLM 代码和回复微信等多种任务,有时还会被带娃中断。这种工作模式虽然能激发创造力,但也对大脑造成了很大的消耗。你可以关注自己对专注深度的需求,考虑尝试“block time”方法,安排 2-3 小时的无干扰专注期,以提高关键任务的效率。

2.2 从“压力/刺激”曲线看“生活节奏”与“能量状态”

心理学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适度的压力能带来最佳表现,而压力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从你的日志来看,你几乎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多线程状态,这可能意味着你的压力值常常偏高,但同时也恰好能让你保持产出和创造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高压高产的模式是否可持续?你经常在夜里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工作,也许对你来说,一定程度的压迫感反而能激发灵感。然而,稍有不慎就可能越过最佳区间,影响健康或导致疲惫。建议你定期评估自己的情绪或压力指标,看看是否处于可接受和可持续的范围内。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中高压状态,但这未必是最健康或最幸福的方式。

你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任务或事件出现,形成了一种不断被刺激和不断产出反馈的闭环。这种模式让你很难感到无聊,精神上也保持兴奋。然而,也要注意,大脑有时需要无刺激的低潮期来整合经验,否则可能过载。你的日程表中似乎很少出现大段空白或无所事事的记录。如果你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也许可以每月安排一两天完全脱离外界刺激的时间,例如不使用电子设备、不做家务、不进行社交,给大脑一段纯粹的整合期。这种类似禅修的短暂休整,反而可能让你在回到高刺激的日常时,更好地抓住灵感。

2.3 “热爱实验”型人格

阅读你的日志,能感受到你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玩法的浓厚兴趣,并且乐于在现实生活中动手实践、调试和改进。这是一种典型的“实验型人格”或“探索者”特质。你既会深入研究 LLM 的微调,也会修理围栏和肥皂机,将 AI 和硬件 DIY 结合在一起。你常常一边带娃,一边调试电脑,可能还在烘焙咖啡豆,并抽空午睡。这种分散式的操作虽然效率不一定总是最优,但能让你快速尝试各种想法,保证了实验的数量。长期来看,这往往能培养你触类旁通的能力。然而,过于分散的精力可能导致无法进行精细的总结和复盘,也容易出现项目完成后文档不足、知识难以复用的情况。建议你定期为自己的实验做些归档,哪怕只是在 Notion、GitHub Wiki 或博客中创建一个项目页面,记录关键步骤、核心经验和失败教训,这对未来回顾非常有价值。

2.4 与 2023 年相对比

在 2023 年初,你花了不少时间折腾音频设备,例如 speaker、amplifier 和音响电路。日志中常出现“0900-1000 调试放大器电路,1000-1030 哄宝宝,1030-1200 继续音响测试”这样的记录,技术与生活交织在一起,颇有趣味。但到了 2024 年,这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明显减少,这可能意味着你在音响 DIY 项目上已经达到了阶段性目标或暂时告一段落。回过头看这段经历,将这些 DIY 过程整理成一份音响折腾笔记或许很有价值。

睡眠模式也发生了变化。2023 年初,你经常在白天补觉,午睡时长可达两小时。而到了 2024 年,随着带娃和工作增多,白天补觉的时间缩短,深夜熬夜的情况增多。这意味着你的睡眠时间被孩子、工作和重要项目挤压得更加碎片化。对比 2023 年和 2024 年的睡眠记录,可以发现 2023 年的午睡或白天睡眠有时长达两小时以上,而 2024 年的午睡则大多较短,且深夜熬夜更频繁。

3. 未来改进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种多线程的生活,可以尝试更系统地进行分块管理。在日程中安排明确的“无打扰深度时段”,用于进行需要高度脑力和创造力的项目,例如 LLM 的微调、课程写作或软件开发。而其他碎片时间则可以用来处理琐事、回复消息、进行维修工作以及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务。

持续强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至关重要。你在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庭琐事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进行研究项目。从日志来看,你很少有真正放松的时间。也许可以考虑安排一些“自我照顾”的时刻,例如每周固定一小时的冥想或户外散步,或者定期进行“断网日”,让大脑得到休息。

对于各种兴趣项目,进行记录和沉淀非常有益。你有很多动手项目和兴趣研究,如咖啡烘焙、DIY 维修、3D 打印和天文摄影等。可以尝试进行系统化的项目文档记录或经验复盘,这不仅方便日后查阅,还可以对外分享,甚至可能带来个人品牌或副业的机会。

此外,可以重新审视午觉和深夜的时间安排。虽然午休和深夜是你经常利用的时间段,但可以尝试稍微调整,以获得更完整的高质量睡眠。或者考虑将深度脑力任务安排在清晨,因为你的日程中很少见到早上 5 点到 7 点有深度工作,或许清晨的干扰会更少。

最后,关注身体健康和精神负荷非常重要。从日志来看,你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运转,晚上经常工作或研究到午夜甚至凌晨。有时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去医院的情况。长期下来能量消耗很大,最好定期体检,并主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总的来说,你这一年的时间利用呈现出高强度、多主题并行且碎片化的特点。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和创作,并频繁进行维修、烘焙咖啡、出行和维护各种设备。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多线多项目的模式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精神消耗,但你似乎运转得颇为顺畅。最核心的建议是,在日程上为高价值或需要深度专注的项目安排更多整段时间,并减少干扰;同时,定期给自己留出休息、放松或真正放空的时间,让身心都能及时恢复。

4. 2025 年展望:意外惊喜与新火花

展望 2025 年,在保持“实验型人格”和高创造力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创新。

首先,可以尝试设立“极度单线程日”。例如,每月安排一天专注于单一主题,比如整天只进行 LLM 开发或视频剪辑,并记录在这种状态下的产出和心理感受,对比平时的多线程模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

其次,可以组织年度“灵感马拉松”。在年初列出 10 个想要尝试的创新项目,每个项目给自己 48 小时快速验证可行性,重点关注 AI 与硬件结合的方向,例如智能家居自动化或 AI 辅助的 3D 打印优化,并为每个项目建立简单的文档库,记录关键决策和经验教训。

第三,可以考虑打造一个“AI 助手”来处理个人日志。基于已有的四年时间记录数据,训练一个个性化模型,开发智能问答功能,例如“我在哪个时间段最容易高效工作?”或“带娃时我还同时在做什么事?”。尝试使用 RAG 或 fine-tuning 来提升模型对个人习惯的理解,并开发可视化 dashboard 来展示时间分配趋势。

第四,可以将“科教融合”融入带娃出行中。为每次动物园之旅准备小型观察任务,在公园探索时带上便携显微镜和采集工具,记录每个地点的 GPS 坐标,回家后制作 3D 地图,让孩子参与记录和整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还可以考虑将这些经历制作成亲子科普小视频。

最后,可以尝试“时间胶囊”式的年度积累。每月记录最重要的 3 件事、最感动或愤怒的时刻、最大的技术突破、最有趣的亲子时刻,以及一张最能代表当月的照片。年底用 AI 分析这些记录,生成年度故事线,制作成数字或实体相册,留给未来的自己和孩子。

此外,回顾 2023 年初,你曾花不少时间研究音频设备,例如 speaker、amplifier 等。你常常在研究声学电路和照顾宝宝之间切换。如果现在回看那段时期,或许可以总结出一套折腾音响设备的心得。同时,对比 2023 年和 2024 年的睡眠模式,可以发现你的睡眠时间逐渐被工作和家庭生活挤压。

总结

在 2024 年里,你的生活模式是典型的“多线程高速运转”,兼顾带娃、修理、DIY 和工作,同时追求个人爱好和专业探索。你不断切换角色,展现出充沛的好奇心和行动力。这种状态能激发创造力,但也存在分散精力、增加疲惫和压力的风险。建议在 2024-2025 年,为深度专注和放松休息安排更多整段时间,让身心得到兼顾和修复。相信通过合理的规划,你能将这份“多线程”的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创造力,为生活和事业带来更多精彩。祝你在 2025 年继续保持探索欲,并收获更多平静与乐趣!


以上内容由你的 AI 助手基于 2023-2024 年度日志与行为模式所提供的综合建议


这个报告还有一个更详细、更原始的版本,放在这里。不知道这个深度是不是符合你平时使用 AI 的经验。我也试了 GPT-4o 和普通的 o1,在深度方面差得还是蛮远的。看来 o1 Pro 确实有不可替代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在很近的将来,大家就可以不订阅200美元的ChatGPT Pro Plan就能用上o1 Pro了。具体细节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但是整件事情对我最大的启发是,AI 时代,数据为王。我为什么可以这么轻松地让 AI 生成这么深刻的年终盘点,主要是因为给了它足够的数据。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任何数据支撑,想让它凭空做出总结也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对于我们做一个很小的年终盘点是这样,对做更大的工程,甚至训练更聪明的LLM也同样适用。比如,Ilya在最近的NIPS上面已经指出,LLM Scaling Law失效的原因可能不是算力不够,而是数据不足。

因此,要想让AI发挥出潜力,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要有给它供给数据的意识。最好像我们的这个实验这样,提早布局。我从四五年前就开始坚持不懈地每天记录时间花在哪里以及每天做一张自拍。虽然当时看起来没什么用,因为AI模型还不够聪明,但是一旦当AI模型成熟,比如o1 Pro出现之后,我们就可以迅速地榨取出巨量的价值。因此,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AI,提早在数据方面进行布局,对长远来看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有些同学对我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比较感兴趣。其实我并没有做任何特殊的处理或者用特殊的工具。我用的就是 OneNote 手工记录。用其他软件甚至包括记事本应该也是可以的。而且这并花不了多少时间,因为比如当你干事情告一段落以后,就可以花30秒的时间想一想之前几个小时做了什么事,然后写在 OneNote 上。只要坚持下来,这些私有数据就会成为 AI 时代不可替代的财富。

自拍,健康,时间,项目进展,这些都是很宝贵的数据。要不,你新年的resolution也加一条,从今天开始,积累关于自己的更多的数据?

想要更多类似的文章?

加入邮件列表,不错过每一篇文章。

    We won't send you spam.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mments

    Tags

    3D 3D Print 3dprint Agentic AI AI AI Native Anime Apple Vision Pro AssemblyAI Astronomy Astrophotography aviation AWS BeamerWriter BlackAndWhite Bot Business C++ career Chinese Claude Code coffee Color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Computer Cursor Cygwin Deep Research DeepSeek Detection DIY Drone drones emergency English espresso Finance Finetuning Full Frame Funnel Analysis Gears Gigapixel github GPT Health High Resolution IC Image Image Generation Image Understanding influencer Inspiration Fragments interview Jinyong Kinect Large format Laser Cutting Lego Lego Mosaic Leica Linux Machine Learning Macro Macro Photography Management Math MATLAB MCP Medium Format Metrics Microscope Moon MTF Multi-Agent Network nodejs NYC Object Detection Open Source OpenAI Optics Parallel PhaseOne PhD Photography Pinhole Poe Programming Prompt Engineering RAID Raspberry Pi RaspberryPi ReadingNotes Realtime Recognition Rendering Research Sky Survey SmartHome Sound Engineering Speech Recognition Still life think Thought Fragments TimeManagement Timeshare Travel Video VR Wechat zhihu ZWO zz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