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摄影

TL;DR: 胶片摄影好玩不贵,有多种机型,画幅,胶卷,步骤可以影响最终的结果。中大画幅画质也许更高,但坑也多。下回介绍大画幅和自己冲洗。

像鸭哥这样兴趣广泛的,点摄影这个技能点点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里面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前面我们介绍了基本光学,球差彗差色差,几种不同的对焦方式,不同的画幅,长焦微距移轴等等特殊场景镜头的使用。这两个月在学习一个全新的领域,胶片摄影。motivation是,在把玩了徕卡哈苏四五个机身和十几个镜头以后,科技方面的技能点感觉点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基本就是艺术审美方面的熏陶了。嘚瑟一下,鸭哥前段时间拍的一张照片在被本地徕卡专卖店选中展览将近半年以后,终于卖了一份拷贝出去了!一个北卡的卖家花了160美元买了个大幅拷贝挂在家里。后来才知道这是这家店开业以来卖出去的第一张照片 XD 但像我这样的二把刀,拍照也不是当吃饭的工具,主要还是玩。下面还有哪些地方好玩呢?自然就转向模拟/胶片摄影了。

除了好玩以外,从技术上来说,还有个motivation是追求更“好”的画质。当然从这个星球前面的文章也可以看出来,画质这个东西即便抛去主观审美,也有太多琐碎的因素。这里我主要感兴趣的是锐利程度(分辨率),俗话说的刀锐奶化。为什么胶片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分辨率呢?当时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数码相机的传感器一般是拜耳排布(Bayer pattern),实际获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插值出来的。但银盐没有这个问题,同时分子团(如果可以认为是分子的话)大小也很小,所以可能会比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更高。另一个因素是胶片的大小可以远大于全幅或者所谓645Z中幅的数码传感器,比如4x5胶片的大小是全幅的15倍,就算是6x6cm的中幅也是全幅的4.2倍。这个很可能会大幅提高分辨率。

所以我就入了胶片的坑。但是现代的胶片的流程和“古时候”还是相当不一样的。比如胶卷和相机直接就可以在亚麻ebay上面买,送货上门。有专门的冲印店给你寄免费的信封。拍好了以后把胶卷直接塞免邮费信封里面等几天就会收到email,会有个网址可以下载冲洗出来的照片的电子版。整个过程都非常方便而且便宜。比如一个海鸥中画幅相机就99美元,一个格拉菲4x5大画幅相机(机身皮腔和后背)才150美元。一卷几乎是最贵的反转片7美元,冲洗扫描需要15美元,如果自己冲洗的话成本几可忽略不计。相比之下,徕卡一个二手电子全幅机身要4000-6000美元,未停产的二手全幅镜头从3000-10000美元不等。所以胶片摄影也不是一个昂贵的坑。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胶片摄影,的确是非常好玩的。好玩主要指的是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最终的结果,所以需要学习和体验很多规律。比如不同的幅面,从135, 120, 6x6, 6x7, 6x9, 2x3, 4x5到8x10,每种都有不同的体验。其中135和120是胶卷的型号,135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全幅,又叫35mm胶卷。全幅相机用的就是全幅胶卷,拍出来的一个相片固定的都是36x24mm这么大。120是中幅胶卷,高度固定就是6cm,但是不同的相机拍出来的画面长度不一样。比如我用的海鸥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方的,就是6x6cm。也有拍6x7cm, 6x9cm甚至6x12cm的相机。因为画面的长度不一样,每卷胶卷能拍的张数也不一样。6x6一般能拍12张,但6x7只能拍10张,6x9就只能拍8张了。至于2x3,4x5和8x10,指的是大画幅的胶片。一张底片的大小是4x5英寸(10.2x12.7cm)或者8x10英寸。你可以比划一下这个底片有多大,上面可能有多少信息。因为胶片太大了,为了保证曝光时的平整,只能做成一张张的(sheet film)而不是胶卷(roll film)的形式。

取景对焦方式上,旁轴单反双反磨砂屏,眼平腰平黄斑裂像每一个也都要适应。我们前面介绍过各种不同的对焦方式。眼平就是把相机举到眼前通过取景器取景对角。腰平(waist-level)则是有一个反射镜把镜头的画面反射90度到一个水平的磨砂屏上面,低头取景。这样看到的像是上下正确左右相反的,见图1。磨砂屏取景则多用于大画幅,就是在胶片应该在的地方有个磨砂屏,人直接就能预览胶片的视角。这种情况下因为透镜的原理人看到的像就是左右上下都是颠倒的。同时因为4x5英寸还是有点小,往往还需要一个放大镜来检查合焦是否准确。见图2。

除去不同的机型和幅面以外,胶片的冲洗过程也会严重地影响到画质。比如胶片的颗粒大小,对比度,亮度都会受显影时间,温度,摇晃的力度和频率,以及使用的药剂的影响。如果自己冲洗的话,这也是乐趣的一部分。另外,胶片的观影也是有讲究的。如果你要在网上分享的话,必须要扫描。一般可以选择用低端的flatbed scanner(平扫),中端的film scanner(底扫),和高端的drum scanner(鼓扫)。或者用数码相机翻拍黑白胶片在适当的设备下效果也不错。我们平时用的胶卷大都是负片,也就是说黑的区域在胶片上显示成白的,绿树显示成红色等等。有另一种胶卷叫正片或者反转片。这种胶卷拍出来和实际冲印出来的照片就是一样的,绿色就是绿色。反转片的特点是颜色特别艳丽,但这种颜色经过扫描往往会失真。所以反转片的观片一般用柔光灯箱配合放大镜,或者胶片投影仪观看。我的体验是颜色非常震撼,比扫描的结果好很多。

好了说完好玩的部分,下面我要开始黑了。那么,胶片真的能得到比数码更好的画质吗?我的答案是很可能不会。具体地说,从前面的介绍也能看出来,胶片的规格和画质方差很大,受很多乱七八糟的因素影响。也许胶片能达到的最好的画质比数码会好很多,但有太多坑能直接毁了一张照片了。比如——挂片没挂上所以整卷根本就没曝光,相机有个洞(WTF)所以漏光相片全白,测光的时候设错ISO导致过曝,冲洗的时候漏光出现光带,冲洗的药水不新鲜导致颗粒巨大,药水新鲜了但这个胶卷的特色就是大颗粒所以颗粒巨大,扫描仪色温没校准。。等等等等。我为什么知道这些坑呢?因为我都踩过啊[微笑] 正是导致胶片好玩的同样的因素,导致了胶片的画质控制比数码难很多。注意,我不是说胶片不能拍出比数码好的效果——这是完全可行的。只是要consistently达到初学者P档拍数码的水平,你需要在很多环节大量训练,积累大量的经验才可以。

目前看我还没有拍出画质超越数码的作品。当然用海鸥战徕卡,我的比较本身就非常不公平。只是针对网上流行的“为什么拍胶片”的理由——画质好,有味道,逼着你思考如何构图等等——我并不赞同。如前所述,画质好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味道”并不独特,数字filter可以轻松做出类似的效果。此外,拍胶片我总是想着尽快按快门,把一卷拍完就可以去冲洗看到拍的是什么样子了。所以其实并没有逼着我慢慢拍,而是恰好相反。至于我为什么开始接触胶片,好玩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是便宜。从科技的角度来说,我不觉得除了大画幅以外胶片对数码有任何优势。这是我到目前进行胶片摄影的一些体会。

Comments